新闻资讯

3茶道茶艺茶艺演示火星电竞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茶道),不一而足。茶艺是饮茶艺术,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茶艺专供表演?有的茶艺只能待客?事实上茶艺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饮法,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艺?至于某氏茶艺,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北宋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说: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尤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火星电竞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夫艺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也。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原文是在《茶经》三之造章的末尾,则茶之为艺之艺,应包括煎茶、制茶甚至种茶之艺。陈师道还认为茶之艺乃下,为末,而德为本。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不务本而趋末,故业成而下的倾向,但也不否认茶之为艺的客观存在。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的陈香白先生等亦认为:茶艺,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随着时代之迁移,茶艺济用宗旨不断强化,其内涵也以茶为中心,向外延展而成茶艺文化系列:(一)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铭,茶联;(二)茶小说,茶散文,茶随笔;(三)茶书画,茶道具,茶雕塑,茶包装,茶广告;(四)茶乐,茶歌,茶舞;(五)茶音像,茶文化网络;(六)茶戏剧,茶影视;(七)茶食,茶座;(八)茶馆与茶馆学;(九)茶艺演示。茶艺演示包括种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饮演示三大主要门类。[2]陈香白先生等将茶艺扩大到茶叶科技领域,其茶艺文化几近茶文化。

  明代张源《茶录》茶道条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义即茶之艺,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14]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发、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15]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茶法,茶道亦如此。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艺)、点茶道(艺)、泡茶道(艺)。日本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但中国的煎茶道(艺)亡于南宋中期,点茶道(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艺)流传至今。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古代如陈师道、张源,当代如范增平、王玲、丁文、陈香白、林治等持广义的理解,主张茶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理解缘于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古代如皎然、封演、陶谷,当代如蔡荣章、陈文华、丁以寿等持狭义的理解,将茶艺限制在品饮及品饮前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范围内。

  对于茶艺为何要取狭义的理解,笔者赞同陈文华先生的意见,应该让茶艺的内涵明确起来,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茶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中,去负担种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地将泡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事实上,中国的茶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有十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态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药学、茶业历史等比较成熟、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上述各茶学分支学科,有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概念,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远非茶艺所能涵盖。笔者认为,茶艺以及茶道、茶文化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

  北京大学的滕军女士在为范增平先生所著《中华茶艺学》序言一中说: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 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好呢?还是广义一些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滕军女士似乎对广义、狭义的理解均不满意,但茶艺该如何界定,滕军女士没有下结论,而是将难题留下。

  北京社科院的王玲女士认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3]陕西作家丁文先生则说:茶艺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4]福建的林治先生亦说:茶艺是有形的,……包括了种茶、制茶、泡茶、敬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中的技巧和技艺。[5]王玲、丁文、林治三位关于茶艺的观点基本一致,泛指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的技艺。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录》乳妖条记,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文了善烹茶,人称汤神,娴于注汤点茶,其艺当为烹茶之艺。其生成盏条又记: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诗句。共点四瓯,并一绝句,泛乎汤表。注汤幻茶成物象,成诗句,这种通神之艺当属点茶之艺。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者的茶道,当属饮茶之道,亦即饮茶之艺。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记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对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茶道的奠基人,皎然、常伯熊辅助之功尤大。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火星电竞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中华茶艺的分类可用图示如下:

  台湾的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6]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认为: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侯汤、习茶的一套技艺。[7]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先生则认为:依我之见,所谓广义茶艺中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等方面,早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茶叶科学和茶叶贸易学等学科,有着一整套的严格科学概念,远非茶艺一词所能概括,也无须用茶艺一词去涵盖,正如日本的茶道一词并不涵盖种茶、制茶和售茶等内容一样。因此茶艺应该就是专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而言。[8]蔡荣章、陈文华、丁以寿均主张从狭义上来理解茶艺,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的范围里。

  茶艺一词由台湾茶人发明,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 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9]台湾茶人当初提出茶艺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代名词。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界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1]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火星电竞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如唐代的陆羽《茶经》,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茶艺一词,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Copyright © 2018-2024 火星电竞(Marz)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txt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