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火星电竞app艺(顾仁杰)
我是国企员工,五十五岁可以提前退休。同批参加工作的同事们陆续上交了申请材料。只有我在犹豫,拿着表格没动笔。退休工资到手约四千,是现在的三分之一或更少。人到這个岁数,对金钱的想法不多,不过是想放下工作,捡起自己的生活。
年初,岳父因病住院。县城医院检查无果,转入南京。最终确诊小细胞癌症,是肺癌中最为凶险的一种。我从单位赶回家中,孩子陪着妻子坐在沙发上。她情绪崩溃,反复喊着岳父。辗转多地,她求来多种靶向药,一天两粒,每粒近千元。她问,“你能出多少钱?”我说钱不是问题,救人要紧。“靠你那点工资吗?”那时,我感觉岳父的病似乎没那么严重。
当我被允许看望岳父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意识。癌细胞的侵袭让他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复杂的腰带紧紧地捆住他的下腹,呼吸机拼命地将氧气塞入他的肺中。妻子还在尝试给岳父喂药,三个月前辛苦代购来的药看上去还是新的。如果没有开封的话,还是留着看看能不能退掉吧。但是这个话我能说吗?我听到妻子的哭泣声,跟前来看望岳父的人说,“这才三个月啊,怎么就……”我坐在客厅的角落度过了漫长的下午。
和妻子冷战的日子非常难过,因为家里只有她会做饭,我始终面对着冷锅冷灶。儿子有自己的解决办法,点外卖或者干脆出去和同学吃饭。我时常趁妻子回房间时去冰箱里找找速食:包子、水饺、汤圆。妻子不在的时候,儿子会过来给我点一份外卖。难得聚餐时,我忍不住问他公准备得如何了。他满脸厌烦,端着外卖回到自己的房间。但我总算是有饭吃了。
课程设置在每周日,上午讲授茶知识和茶艺的基本规范,下午品茶。她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收藏的茶叶。漫漫下午时光,我们会细细地品上三四种相似而不全然一致的茶叶。时老师委托我带些点心来。我喜食凤梨酥,但是容易冲淡茶叶的本味,并且吃凤梨酥时的相貌大约是不雅观的。时老师笑了我很多次,可我还是愿意吃这个。
品茶的时光总是怡然自得。我们身处楼宇之间,茶叶并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但可以偷换彼此的心境。更换新品种的茶叶时,她会细细地讲述茶叶的产地、由来和最好的出汤方式。时老师也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在我的眼里她还是女孩。品茶的时间,她往往会走下来坐在我们中间。她会直接问我,这款茶好不好喝。我还故作严肃,谈入口的感受,谈似有些不足的回味。她就直接打断,只想知道好不好喝。那我只得说不好喝。从她的脸色来看,这应该是想要得到的答案。上午的课程,她教我们如何分辨茶叶的味道,会告诉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茶的风味。想起她严肃地说“香气清新高锐”,或者是“滋味醇厚,汤色金黄”,真是有趣。
喝茶的习惯被我保留了下来。我不敢在家里铺开喝茶的器具,也不敢在家里收藏稍有些名贵的茶叶。在领导的默许下,单位成为我喝茶最好的地方。领导知悉我业余学习了茶艺,还有证书,爽快地邀请我去他家喝茶。我和领导讲起了正山小种,讲起了洞庭碧螺春,感受到了如数家珍的快感。和领导熟悉起来,言谈之间也就免不了提起过往的职位调动。他很好奇其中因果,而我却一时语塞。我不愿意把罪责都归结于妻子,归结于家庭,但这又好像是事实。他把自己的妻子支走,和我继续喝茶。像是喝酒,杯杯入口;也不像喝酒,安静得似是无人。临走时,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夸我最近工作很不错。
九月初我们一行数人到达宏村,在热闹的古村落里穿梭。顺着溪水穿越了村落,我们缓步上山,在半山腰抵达住处。那是从古旧的雕花楼改造而来,一进二进门窗上的雕花都很好地保存下来。据民宿主人说,宏村中心的雕花楼雕工更加细致,人物更加生动,但是后来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相比之下,倒是这偏安一隅的小楼更具整体的美感。00C780C8-9173-41CA-889D-22CDB372026B
两进院落的侧边有小花园。居于中心的是一座古朴的亭子,前方是正方形的池塘。民宿主人精心养护的几条鲤鱼自由来回。他和我们说,曾有女孩带着自己的猫咪来玩,住在这里一连几天。临走时不知是什么缘故,女孩心情变得极差,就把猫留下了。老板随手一指,我们才发现亭子旁边的树丛里,还有一只橘猫,她好像也在欢迎我们。时韵很喜欢这样的场景,叫我快去休息,明天早上来亭子里喝茶。
我有些贪睡,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在亭子里玩了。她蹲在地上逗小猫咪,甚至直接坐在地上,把它搂在怀里玩。我下去的时候,她拿出一盘当地特色的霉干菜饼,有比脸还大的,也有小小圆圆的。我笑她,这霉干菜味道这么重,喝茶还有味道吗?她不想睬我,愤愤地说就是喜欢吃这个。整个早上我们就坐在亭子里喝茶,顺便看她一个又一个地吃霉干菜饼。作为回击,她逐一拷问我茶叶的特性以及具体产地。她把茶叶装好,往我面前一推,让我来泡。我自然只能推托。她俨然以高中老师的面貌敲打我:“上课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
喝茶已毕,我们就在村落中散步。宏村的溪水从山上流出,分流到各家门口,徐徐流过。我们就沿着溪水向下走。古村落在中国并不少见,家乡的周庄、同里还有甪直都很有名,只是过多的商业元素影响了村落的生态,就是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宏村则不然。我们散步的时候,碰上许多美院的学生来写生。沿着小路排开,用黑色线条勾勒映射到他们眼中的景色。沿路走过去相当于把景色看了数十遍。我喜欢这种感觉。
小路两侧的居民,主要是闲散的老人,搬出家里炒茶的铁锅,在门口现场制茶。当地炒茶并不用任何工具,而是直接用手在锅中翻炒。她很有兴趣,征得老奶奶的同意后,自己动手翻炒起来。我问烫不烫,她却直接抓了我的手埋进茶叶里。品茶的手也有了制茶的温度,很奇妙的感觉。路边的毛豆腐,十块钱一份,入口绵密,有腐烂食物的触感。为了掩盖气味,辣味、酱味压得很重。我难以接受,她就能吧嗒吧嗒全部吃掉,她什么都想试试。
站在宏村的任何地点向外看去,都是绵延的群山,渐变的青绿色浓妆淡抹。当我感觉到身心自然放松时,就会想是什么因素触发的。我坐在茶厂门口的石头上,若有所思。回头看她在认真挑选茶叶,现在倒是恢复了几分上课时的严肃,不像是刚刚顽皮的样子。她从工厂里出来,问我要不要再买点茶叶带回去。工厂经理随行而出,期待我会报出更大数字。但我不行,没有这么多钱,也根本没有地方存放。她让经理在原先的量上增加四分之一。她说,“那我就多买一些,你想喝的时候,单独找我要吧。”
晚上回到民宿时,感觉到这一天是充实的。吃过晚饭,她迫不及待泡上今天新购买的茶叶。我记得她曾经说过,有很多水平更高的茶艺师会推荐睡觉前喝茶,但是她接受不了,因为喝了就会难以入睡。我也试过,那个夜晚看着星星清醒异常。静谧的夜晚不入睡,仿佛在白天的十二小时外,又抢下了稀少的时光。既然喝茶注定要晚睡,我就拿起茶杯走到外面,坐在溪水长流的岸边,对着夜色中矗立的群山。五十五岁,青春年华不复存在,老年生活才刚开始。至少有二十,或者三十年时间我需要独自面对。
“那倒不是。喝茶是因为我的父亲。他是个文人,热爱写作、书法还有绘画,是个有趣的老头。”提到自己的父亲,她却哽咽了。“是他喜欢喝茶,从小带着我,也就养成了习惯。我原先也在国企工作。可能还是因为喜欢吧,就辞职了,专职做茶叶相关的工作。我在培训机构上课,也会自己收购茶叶出售,包括泡茶的用具。”
我们的对话就到此为止,也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回到民宿,我听到她的手机响了。我站在门外,静静地听了一会。接通电话后不久,她就泣不成声。只能从断续的对话里听到一些:大概是孩子因为双眼难受,在家里闹到半夜都不肯睡覺,哭着喊着要妈妈。挂掉电话后,哭声并没有任何减弱的痕迹。我站在门外徘徊,想着自己是不是需要做些什么,可以放任她这么哭吗?
我推开房门走到她的身边,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就静静地坐着,递递纸巾,打扫地面,轻声劝慰几句。她可能已经暂时失去了意识,甚至不顾我在身前,多少有些失态。时间过去了很久,哭声起起伏伏。我是透明的人,在房间里无关紧要。夜晚慢慢走到尽头,这样下去不合适,不管明天的行程是否继续都要早点休息。我没有太多其他的办法,尝试轻轻地抱了她一下。她立即推开了我,擦了擦眼泪。
回到家中,我开始在网络上学习如何做饭。从最简单的香菇青菜开始,折腾了很久才意识到煸炒香菇的时候,放一些酱油才能提起香味。肉丝炒西芹,这是妻子手艺里我很喜欢的一道菜。耗费良久,才意识到肉丝也要浸泡料酒去腥,才不至于毁掉一道菜。我都是偷偷摸摸做这些的。再后来逐渐熟悉如何炖汤,从拆解一只完整的鸡,到焯水、放凉、煸炒,再到大火煮沸逼出汤色,转为小火慢炖。也是在烧饭的疲惫之中,我忽然发现了一些喝茶的意义。烧饭之前泡壶好茶,随时间慢慢降温。烧洗完毕,一饮而尽,似乎比饮料有更多爽口的感觉。
后来我尝试为妻子和儿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至少在食物面前,妻子的戒备心是放下了。我不清楚事后他们会如何讨论这件事情,或许会为我的行为找出某种奇怪的动机。我不是很确定自己能改变多少,能不能有机会再和儿子沟通。这次我是倾听者,不发表意见,不评论对错,单纯地了解孩子的境况。可又担心自己会忍不住,脆弱的联系尚在建立,风吹草动就会消失。
我专门挑选了一个周末,亲手泡拿手的茶叶给妻子喝。棕黄色的茶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略显突兀地告诉她最近去学茶了。看她没有明显的抗拒心理,我试着多说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妻子似乎被激发出一些兴趣。顺着话题我说出了退休生活的设想,试着得到妻子的认可。可惜这种交流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妻子还是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听我诉说,但是不想把想法表达出来。和妻子沟通之后,我意识到任何和解的行为,可能都是徒劳无功的。
喝茶的习惯在生活的惯性中渐渐消弭了。还是在上茶艺培训课的地方,我又尝试些其他课程。最主要的就是烘焙。半年多的时间,我就能够熟练地制作蛋糕、饼干等了。谁能想到,做饭居然会成为我的兴趣。早晨醒来后,我就会期待一天的三餐,期待自己能够做出些新奇的菜式。寒暑假长期在家的儿子,因为吃饭这件小事,逐渐和我熟络起来。我开始谨慎地期待,也许最后能够修复和儿子的关系。
曹炜:毕飞宇工作室第23期小说沙龙由毕飞宇工作室、苏州大学文学院、《青春》杂志社共同主办。苏州大学文学院是文学创作的重镇,不少教授均在学术研究之余积极投身文学创作事业,如长期进行散文创作的范培松教授、王尧教授等,长期进行格律诗创作的赵杏根教授、周秦教授和王家伦教授等,醉心于现代诗创作的朱钦运副教授、徐国源教授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不止一位致力长篇小说创作的教师,比如王尧教授、房伟教授和已经去华东师大任教的朱志荣教授等。我们先后有六位师生获得鲁迅文学奖。接下来我们考虑如何保护这良好的态势,让文学创作之花永远在苏州大学文学院盛开。
朱辉:小说构思精巧,完成度很高,作者基本上达成了自己的表达欲望。首先,語言很简洁,第一节三行直截了当地把叙事者的身份、年龄、简单的经历展现出来。“人到这个岁数,对金钱的想法不多。不过是想放下工作,捡起过去的生活。”这一句就把小说的基调定下来了。小说是一个疗伤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人过中年面临退休且一事无成的人。
第二,他放弃好几次升迁机会,现在被返聘,其实已经进入人生或职场的“垃圾”时间,面临拿不出太多钱给岳父看肺癌的困境,于是跟妻子之间爆发了矛盾,这个矛盾是几十年的积聚。他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变生活方式去改变生活向下的螺旋。学茶艺遇到一个,主要讲“我”与茶艺老师之间的交往,通过几次交往发现同是天涯沦落人。看起来状态很好的茶艺老师时韵原来曾经遭遇比“我”更为严重的家庭变故,但她的状态显然比我要好,于是“我”得到了治愈。小说通过两人互相交往,完成一个心灵按摩的过程,“我”愿意回归家庭,跟妻子达成一种新的和解。“我”愿意在家里做菜了,做菜看起来非常世俗化,充满烟火气,而茶艺看起来是很小资的。煮饭的油烟气跟茶艺的小清新,这两种活动达成了一种转换,形成一种对比和衬映,小说构思由此完整。这是一个妙笔。
可以改进的地方是,首先,家庭面临着更崩坏的情况,没钱买进口药是最后一根稻草,小说对药的有效性强调不足。第二,层次不够明显,波折、悖反、呼应都是可以凸显的。 三次与茶艺老师的交集中,火星电竞下载作者已经注意到层次的变化,初识相熟到最后有一点暧昧,但层次还不够明显。写小说“三”特别重要,比如《红楼梦》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虽然规范等待着突破,但“三”自有道理。另外,时韵儿子出车祸变成盲人,家庭崩溃显而易见,但这个灾难跟“我”的困境之间的呼应表现得不够密切,两个世界关系不大,除了都是灾难外,最好还要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刘明居:题目“茶艺”是小说的线索,同时也有象征意义。相比酒和其他饮料,茶的味道比较平淡,甚至无味,生活也是如此。“我”陷入一种不温不火、有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小说揭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生活的无趣和无意义,“我”掉进这个圈子希望能解脱。茶虽然平淡,但也有独特的味道,就是平淡之中的苦涩。生活看似波澜不惊,但有很多难言之隐。表面上“我”似乎过得很好,却隐藏着空虚无奈和婚姻危机,时韵更是在看似美好的外表下隐藏着更多的痛苦。茶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是苦而回甘、苦尽甘来。最后,“我”和时韵都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对抗生活的无意义的方法。小说也存在一些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比较平淡,节奏不够紧凑,平铺直叙容易使读者失去耐心,不必将情况全都交代出来,可以留一些部分在后面逐渐展开。分段和标点符号也有问题,用了太多句号。
李振:年轻作者试图去书写一个55岁临近退休的中老年男人的心境和生活,我觉得很好玩。当然,这也为创作带来了难度,因为一个作家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经验。虽然题目叫“茶艺”,但茶艺在这个小说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时韵喝茶吃素,“我”因为生活或心灵上的空虚想以茶艺填补自己的生活。一番折腾过后,和时韵最后一次见面她提出“陪我去吃碗焖肉面”,“我”也推开茶杯说,“想必你不会介意我在吃面的时候,多点一瓶汽水”。这成了小说里最重要的一个关系,找一个外在的东西去促使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和解,但最后所能实现的仅仅是调整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实现自我的和解。对一个年轻作家来说,把这个问题点破就是一种成功。
小说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作者如何超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的边界。但是,一个写作者是不是要完全进入另外的经验里进行创作?比如写一个55岁的中年男人,我们的视野或心境到底要调整到什么样的分寸才能把这些构想有效呈现出来,又不显得完全局限于自己的经验?但我们又不能说写一个55岁的男人就要以55岁的头脑去考虑问题,他一定是属于作家的一个思考,在作家的思考里把自己经验的边界和写作对象的经验进行有效沟通。
汤浩然:看完小说我想到去年毕飞宇老师到苏大来做的一次有关加缪《局外人》的讲座,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学茶艺是因为生活充满种种不如意,产生了一种只想离开现在生活环境的冲动。一开始茶只是一种充满理想主义情结、寄托个人感情的物体。但遇到时韵后,茶就变成了世俗关系的物体。茶艺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但可偷换彼此的心境。“我”通过和时韵分享人生的痛苦,让茶叶的苦变成一种甜。通过苦而香甜的感受,小说人物和我们读者都通过对茶艺的学习逐渐意识到人生不完美的本质。最后,通过彼此了解,我们都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走向互相隔离和陌生化的过程。
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不舒服,但作者所做的确实是从生活真实出发的一种安排,意识到这种和生活彼此和解的行为是徒劳无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碎片性抹杀了我们作为个人的一切可能性。所以在整个小说中,“我”始终都是一个工具化的自我,哪怕和时韵互相倾诉心声,也没能成功找到自我,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最后把自我给毁灭掉。
何同彬:这篇小说从题材选择到完成度来看还是较为成熟的,小说观念和最后的文本呈现避开了以往青年写作经常出现的雷区或程式化,比如比较常见的那些校园生活、成长、代际冲突等等,作者把中年男性到了一定阶段的那种进退失据、倦怠又心有不甘的状态把握、描摹得非常好,很难想象作者是一位00后。结尾主人公茶艺、厨艺有所提升,与妻子、孩子的矛盾看起来有了缓解,但最后作者并没有处理成圆满的大团圆,中年人的情感或家庭困境处理得没有太多鸡汤,带有一种清醒的现实性和解构性。中年人平静和寂寥的心理状态跟文本的叙事结构之间非常契合,情绪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像一些年轻作者刻意营造戏剧性或特别动人的情境。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不过从一个文学编辑的角度来看,作品的“整洁度”还不够,出现了较多错字、病句或逻辑不通的地方,包括作者对标点符号怎么用才能更丰富作品的叙事也没有认真思考。这些细节非常重要,整个文本就像一个系统、一个人,要保证每个部位之间是协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和标点都要对整个文本负责,恰当、准确地处理细节是作者以后应该注意的。刚才我也说了,作品的中年题材其实是作者这个年龄很难体会的,有挑战性,反过来说,我也很期待看到他如何处理自己最熟悉的代际经验,这其实也是要冒着同质化的风险的,但青年人还是要敢于挑战,问题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很期待他能写一些和自身经验接近一些的作品。
张怡微:小说的优点在于比较明白流畅,基本上也能感觉到书写的意图。但“茶艺”这个词,在社交媒体语境里面不是骂人、讽刺的词吗?作者完全不知道这些事应该是不太可能的,要不就换个题目。更奇怪的一点是55岁的国企提前退休的男性员工,他的爱好是茶?我是见过喜欢收藏茶饼的中年男子,但更多是钓鱼、遛狗、吹萨克斯、写毛笔字的,他为什么会被这样一个非常小清新的爱好困住?这个题目跟这个爱好其实有点怪怪的,但只要作者能解释清楚、自圆其说,我觉得就行。一个中年男子会从一个年轻女孩子和茶艺中受到强大的精神召唤,从这个茶艺的技术上、茶的稀缺程度上、这个女孩魅力的呈现、影响力、精神上的影响力来讲是不足的,得补充到底跟别的茶艺师差别在哪里,这个事情是不是一定能满足他的个人需求。但这个对接的点估计不在茶上,我想知道是什么。在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时候,第一个是原来的太太,我个人觉得应该更有朝气一点才能让这个男的更绝望。现在没有任何意外,全没离开我们的想象,呈现得太常态,有时生活本身给我们的答案会更加讽刺。男性的孤独感得再加强,更多的时候就看是不是要同归于尽,是不是剩下的人生就拼谁活得长,谁更能照顾自己。
作品太沉闷了,其实中年人的情感生活比三十几岁的人要复杂,小说也可以虚构,可以加很多冲突、复杂性。一个在机关里待了这么久的,那么聪明的知道要提前退休的男性,他降维地看年轻人的生活,除了觉得他们都是好的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别的想法,可以互相讥讽、有情绪稳定的偏见,但这里处理得太常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的历险。一般情况下,我们来看这个苦闷的大叔,自己的生活有大量没办法解决、沟通的问题,就期待他要变成绿巨人,期待他去另一个次元,去杀伐、挑战自己,但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如果是在金庸的世界里,他会是萧峰或者其他大侠似的一个人,但现在大家不看金庸了,小朋友可能也不知道。
小说好的地方就是写出了人苦闷的真实状况。最近一個很热门的片子,《爱情神话》,吴越演的那个角色就很有朝气,她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如果再改得更有层次一点、更大胆,就是年轻人的那种“这个糟糕的世界我不要了,我就先去别的地方了,我带上我的VR(虚拟现实)眼镜,这儿有一个通电的东西,就去另外一个世界蹦迪”。现在只有一种半截入土的“哎呀真是可怜,我们得帮帮他”的一个感受,但实际上我相信作者应该看到了人的困顿,跟自己的有生机的生活嫁接起来。希望能写得更厉害一点,反正写小说你就是上帝,想去哪就去哪。
柏蕴彤:我第一遍阅读时最明显的感受是色彩明暗的缓慢变化,从一开始的暗冷到结尾的明快和温暖。它扎根于日常生活,情节整体上比较平淡,细节有待优化,结构和起伏不是很明显,语言简约朴素,但力度一般。作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这方面或许达到了预期,但在读者这一块表现欠缺。小说的生命力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需要处理预期读者和真实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以及在不削弱小说本身内涵的情况下实现审美价值最大化。
季亚娅: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写这样的主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平庸的日常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能理解作者的立意,就《茶艺》这个小说,实际上是把喝茶当成日常生活之外的,尤其是婚姻生活之外的一块飞地,一个逃避性的爱好,结尾主人公从仪式性的喝茶回到了喝饮料,这个蛮有意思的。就这个立意而言,小说的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一些小说常见的问题我觉得没有处理好。
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喝茶的起因,主人公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危机,基本上可以算退休将近的综合征。这前史的部分写得比较满,比如主人公升迁的往事跟主题没太大关系,可以裁剪。如果是现实主义小说,还要注意照顾基本的生活逻辑,有的细节比如打退休报告一读就觉得不对,显然对国企生活不太了解。再一个,我注意到作者这部分几乎全部在用概括性叙述而不是具体描写,这种叙述的交代可以用,但不能满篇都是,应该用语言、动作、细节去写主人公婚姻生活到底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平铺直叙不如写个细节:老人生病你有多心疼、药有多贵、癌症病人怎么个痛法,请多观察生活。第二部分开始写茶艺,讲“我”通过茶艺培训和一位女往,包含了一个传奇性故事,而这个传奇是有契机和起因的。但这里有一个悖论,作者把茶艺当成一件特别的、需要外在动因推动的事物,但我总觉得生活尤其是江南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我们自古就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并非外在于日常生活的不一般的事物,茶应该就是日常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那么茶艺这件事里既有它刻意为之的仪式性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了自然而然的成分,而不仅仅是传奇,作者其实还可以处理得更复杂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知识性细节在小说里应该如何写。写一个以茶艺为背景的小说,要有背后社会学意义上细节调查的功夫,这可以增加小说的信息含量。但这许多关于茶和茶艺的知识怎么嵌入文本,有的地方我可以选择不讲,有的地方我可以巧妙地讲,有的地方我可以用一段互文性材料来介绍,笔法是有差异的。为了让知识性的细节同时变得好看,用一些浪漫主义或者传奇的方式来讲授会引人入胜,比如《猎舌师》就牵涉到很多厨艺知识,作家用类似 “高手比武”的方式来呈现。5C2D653B-AEBD-4D38-A5AE-8F95770C5A37
关于小说高潮,前面我们说,作者有一个“茶艺”外在推动的假设,那么女茶艺师为什么学习“茶艺”也有一个谜底,但铺垫和揭晓应该不是用一问一答这样的方式说出来的。要注意自我克制,注意语言的节制、细节的逻辑性这些基本功。关于茶艺,作者的理解显然是我们的日常烟火气里不包括喝茶和茶艺这件事,但我觉得在江南文化这个背景里面,比如在我的故乡湖南,茶几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生活应该有更细致的观察,而不是凭着自己的理念假设,来完成这么一个关于中年人生活困境的叙事。
这篇小说的问题,第一是学会裁剪,哪些地方需要直接说出来,哪些地方留白,目前比较满。第二个是小说语言应有要求。短篇小说的篇幅很宝贵,每一个字词都是有用处的。我建议可以从诗歌开始训练自己的语言。第三个属于进阶部分,比如我们如何学会在小说里用大量的对话来完成故事,如何学会在小说里穿插知识性的细节,这个知识性的细节又怎么样讲得详略得当又有趣味,都是需要进一步安排的。我给作者一个建议,就是在观察生活的时候,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开始写起,比如好好去谈一场恋爱,这样小说中大量两性相处的那种微妙感觉,就不会让读者觉得那么不像。
孟庆宸:总体来说,这篇小说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更像一篇优秀的习作,很完整,但缺少一些小说的个性。提出了非常多的矛盾,包括下岗、婚姻、父子,还有家庭,可以看出作者很有野心,也非常细心,但都没有深究矛盾本身。人物稍显平面,情节非常流畅,也有一些平淡,是一篇在意料之内与情理之内,但设置和逻辑上有些怪怪的小说。
首先在人物描写上,只有茶艺老师有名字,其他人都是以一种代称的方式出现,这或许暗示了一种群像式的描写。只有通过细节我们才能理解本质,这里对于细节的处理有一些泛泛,各种情节和转变上有一些生硬。第二在人物关系和情节本身的设置上。我这两天特地去我们这儿几个比较大的茶庄老板那边去聊了聊茶艺之类的。有个姐姐也刚好30岁,她说学茶艺的中年男性一般都是为了工作,是比较成功的男性,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小说主人公的身份设定可能有一些牵强。第三点题材的利用,显然整篇小说写的不是茶,而是人,茶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或者契机,没有得到非常彻底的发挥。第四点是在小说的节奏上有些一成不变,整个小说从一开始就非常完整,所有的叙述、情节、动作,似乎都在诉说着婚姻的不幸,寻找安慰,是否需要一些更多面多维度的生活情景和人物性格来推动这个故事的行进?
朱钦运:现在作者应该感到很幸福,那么多人在一个下午花了那么多的时间,说的话加在一起可能是这个小说本身文本的几倍的量,点评的方式和切入小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几乎可以说这个小说已经经受了一个全方位的洗礼和考验。我刚刚在腾讯会议的弹幕里面看到有人说“我是不是不配写小说”,其实作为一个想尝试成为小说作者的年轻人来说,第一步还是要去写,要敢于写。第二步,也要敢于把它放到读者面前,不管是业余读者还是专业读者、刊物的编辑,要把它拿出来,这样才有机会听到来自各方的评价,以及各种各样的修改意见,勇敢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說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我读这个小说最早是有一个阅读期待的,一开始觉得他是写一个初老的普通人无望的生活中的一场绮梦,一个情感的插曲,结果最后落实到的是一种尝试救赎的状况当中,反而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语言上我的第一感觉是偏爱用短句,但也不是短句,只是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成了好几个句号,读着挺别扭的。但也能看到他想做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去想象他人和调动自己间接经验的能力。
顾仁杰:大家好,我是顾仁杰,苏州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也是《茶艺》的作者。《茶艺》是我进入苏州大学后学习写作的第二篇作品。今天能听到这么多老师、同学们的建议,我感到非常开心,也做了很多笔记。大家对小说情节、内部逻辑上有很多具体扎实的建议,之后我会去对这些建议做深入的反思。其实我今天学到的一个最大的经验是,一个初学者在写作的时候,还是不能太追求一个完整的成品,或者说可能要更多地去考虑自己在叙述中每一段段内的逻辑,包括一个语句内的逻辑,这样可能对我们自己未来的写作会有更大的帮助。